【大众日报】中国科学院院士、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校长陆林——规律生活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保证
发布日期:2024-05-09

5月9日,《大众日报》“大众名医馆”栏目记者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校(院)长陆林,并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校长陆林——规律生活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保证”为题刊发专访文章。文章从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父母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如何防止孩子沉迷手机等三方面,向公众科普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现、预防和干预措施。全文转载如下: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期。学业压力、家庭期望、社交压力等多重因素交织,让不少青少年面临着较大的心理挑战。针对这些问题,近日,本报《大众名医馆》栏目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校长、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他向记者介绍了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现、预防和干预措施。

全球约20%的青少年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对于家长们而言,一定要深刻认识到心理健康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显示,在全世界范围内,青少年精神疾病的发病率表现出增长态势,全球约20%的青少年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而我国调查也显示6-16岁在校中小学生精神障碍的总患病率高达17.5%。

陆林介绍,“有时候,人的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更为重要。而判断人是否心理健康,就是要看他的认知、情感、行为意志是否完好且是否对社会适应良好。”

对于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早发现才能早干预。陆林提到,如果近期孩子出现频繁情绪波动,包括过度悲伤或愤怒,出现社交退缩,逃避与朋友和家人交往,学习成绩突然下降,或者出现攻击性行为、违抗行为或危险行为,以及睡眠模式改变,食欲显著增加或减少,对平时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等情况,孩子有可能出现了心理问题,需要家长格外关注。

当然,也有不少家长对孩子的心理波动过于紧张,一有风吹草动就如临大敌。陆林认为,是否可以做到规律生活是判断青少年心理健康状态的最直观方式。“作为父母,可以从孩子的日常来判断。如果一个青少年每天到点正常睡觉,正常起床,白天愿意去上学,一日三餐都维持得很好,这个孩子的心理健康可能就没有大问题。”陆林说。

父母情绪不稳定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近年来,“原生家庭论”不断冲上媒体热榜,博取人们的眼球。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家长在孩子青少年时期的养育方式将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长期而深远的影响。那么,如何养育出一个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孩子呢?陆林说:“对待孩子,要严格,但不能强制;要有爱,但不能溺爱。”

“严格是指告诉孩子哪些事一定不能做,是不可以让步的。但严格不代表强制,强制会使孩子失去主动性。”陆林介绍,被强制对待的孩子可能会通过一些替代措施来寻求“喘息”,比如沉迷游戏,甚至在社会上有一些出格行为。而被溺爱的孩子会容易没有边界感,做任何事情都会以自我为中心。

青少年的学习成绩通常会影响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进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对于这个问题,陆林提到,青少年的成长应当是全面的成长,学习成绩仅仅是评价孩子的一个方面。

“孩子偶尔考试成绩不好,父母应该平静对待,不能爆发情绪,更不能指责,而是要鼓励孩子好好学习。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对情绪稳定的父母,父母的情绪不稳定只会给孩子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陆林说。

防止孩子沉迷手机从这“三招”入手

近年来,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刻影响了青少年的生活方式。谈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手机等电子产品“成瘾”现象也成为绕不开的话题。部分家长试图通过“强硬手段”来没收孩子的电子产品,但这种做法往往又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双方的关系更加紧张。

陆林说:“沉迷于手机也好、游戏也好,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要做的是在这个过程前期就做好预防。而如果已经到了沉迷的程度,我们就要想办法把孩子慢慢带回正常的规律生活。首先,我们要保证孩子每天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和运动时间,这样相对就减少了游戏时间;第二,我们要对孩子使用电子产品进行时间限制,比如完成作业后可以有15分钟、半个小时自由使用手机的时间;第三,我们要对手机上的游戏或应用进行监管,确保孩子接触的是健康的信息。”

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家长又应该采取什么的方式进行干预呢?陆林仍然首先强调了规律生活是让儿童青少年保持心理健康的基础。“而如果孩子已经无法调节至规律生活状态,就要看他的问题是否是环境造成的。比如有的问题是父母粗暴的沟通方式造成的,那就需要父母进行改变。如果环境改变仍然没有帮助,就应该找到专业医生寻求心理治疗甚至药物治疗。”陆林说。

不少家长担心药物治疗会对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因而对药物治疗持有“消极”态度。陆林称,这样的顾虑是多余的,药物治疗对某些病来说是完全可以接受且有效的。“目前进入市场的药对孩子可能会有暂时性影响,比如有些孩子吃了药会嗜睡、打不起精神,但这些症状都是‘一过性’的。如果孩子病好了、将来不吃药了,或者孩子对这个药已经耐受了,就没有长期影响。所以如果是经过专业训练的医生推荐的药品,我们强烈建议家长让孩子吃。如果孩子吃完药出现了副作用,家长可以及时与医生沟通,医生会随之调整治疗方案。如果因为担心药物副作用而耽误治疗,后果可能更为严重。”


来源:大众日报


版权所有: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鲁ICP备1902749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99202000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