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接力!一天两例器官捐献,8名重症患者获得新生
发布日期:2022-06-06

6月2日凌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以下简称“山一大一附院”)手术室,灯火通明模糊了黑夜与白昼的概念,医生们聚精会神、争分夺秒地进行着器官捐献与移植的“生命接力”。意外的到来,让两名器官捐献者的生命按下暂停键,家人们忍痛捐献出了他们的器官,让这一段不可逆的生命开启另一段旅程,8名重症患者因此获得新生。

一个决定,让生命延续

6月2日凌晨4点,山一大一附院重症监护室,苏先生(化姓)的母亲与妻子来到他的病床边。他们强忍悲痛,与他道别。即便当时的他,已经没法再回应。

几天前,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年仅39岁的苏先生,提早走到了生命尽头。

送到医院时,重度颅脑损伤已成为事实。尽管神经外科的专家竭力诊治,但手术后他的生命体征还是未能平稳。经慎重评估,医生给出了脑死亡的判定。

卧病在床的父亲、年迈的母亲,温柔的妻子、一双儿女,他与家人再难团圆。谁都不愿意相信,仿佛出门还未多久的他,就这样再也没法醒来。

面对生死离别的悲痛现实,有没有一种方式去延续生命、寄托感情?

“现代医学技术让生命可以通过器官移植接力,但是,如果没有器官捐献就没有器官移植。”山一大一附院副院长王建宁告诉记者,在我国,每年都有几十万器官衰竭患者因等不到可供移植的器官而在生死线上煎熬,但是因为传统和认知等各种原因,绝大部分人对器官捐献并不认可。

沟通后得知,早在两年前,苏先生的妻子就已经签署过器官捐献的意愿书。在苏先生家人逐渐接受了他要离去这件事,神经外科专家向他们提出了身故后器官捐献的建议。

“年轻的生命出现意外,在他们人生的至暗时刻,语言总是苍白的。” 在患者的生死关头与其家属谈论捐献器官,往往会让人难以接受,这是人之常情。但是,深知器官捐献的重大意义,山一大一附院OPO副主任彭超还是找到了苏先生的家属。

“我们拼尽全力抢救却无法逆转死亡的进程,通过器官捐献,可以让器官‘活’下来,让生命以另外一种方式得到延续。” 充满感情的沟通,在两天后等来苏先生家人的一个决定,他们眼含热泪在《人体器官捐献亲属确认登记表》上签下姓名,郑重地按下手印。

一心、一肝、两肾,这是生命的升华,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延续。

两人捐献,换回八人新生

“器官捐献不是人类的天性,而是一种教育的产物。救人一命,也让他的生命得以延续,让我们的感情有所寄托。”苏先生的家人说,能够通过捐献器官去挽救很多垂危的病人,让很多家庭不再痛苦,他们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项公益事业当中。

在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见证下,苏先生的家人再次确认了器官捐献的意愿和种类。

一切准备妥当后,家人一起把他推出重症监护室。从重症监护室到器官捐献手术室,互相陪伴着走完这段路。

此时,王建宁带领全体医护人员在手术室里严阵以待。手术开始前,他们庄重肃穆地集体默哀,致敬苏先生及家人做出的伟大决定。

6月2日凌晨5点,手术开始。

心外科、泌尿外科、肝移植与肝胆外科、手术室、麻醉科、神经外科等医护人员都紧急调动起来,大家绷紧了弦,有条不紊地推进手术各项进程。

王建宁介绍,虽然医学在不断发展,但还有许多疾病仍然无法根治,例如器官衰竭。器官衰竭的患者只能依靠药物和机器维持生命,对于他们而言,器官移植是唯一的希望;对他们而言,获得器官移植就等于重获新生。2015年,我国实现了器官来源的根本转型,公民捐献成为唯一合法的器官来源渠道,一位器官捐献志愿者的爱心,有可能让数十位苦苦等待器官或者组织移植的患者免去病痛的折磨。

最终,苏先生捐献的肾脏被成功植入2位尿毒症患者体内,心脏顺利移植给一位终末期心脏病患者,肝脏也顺利移植给一名肝病终末期的成人患者。他身后的这份大爱,让四个人的生命得以重启。

生命生生不息,幸运的还不止这四人。

在苏先生的器官捐献顺利完成后,手术间经过消毒,又有一例儿童器官捐献手术在紧张进行中。该患儿捐献了一肝、两肾,但是这个供肝经OPO专家的“劈肝”后供给了两例先天性胆道闭锁患儿,一个六个月,一个六岁。

“这两个孩子都做过葛西手术,经过葛西手术,50%~60%的患儿可生存5年,但是肝脏会发生严重纤维化和肝衰竭的患儿,生存期会明显缩短。葛西手术后进行肝移植,基本可以长期生存。”王建宁介绍。

“二肝”、两肾,这条年幼生命的逝去,同样挽救了四名生命濒危的患儿。

6月2日晚上9点多,长达十几小时的生命接力后,二人捐献的器官移植手术全部顺利完成。医护人员挑灯夜战,为了不辜负捐献者的大爱,背后支撑着的是那唯一的信念:完成捐献者及家人最大的心愿,将这份爱与生命的礼物传递下去。


版权所有: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鲁ICP备1902749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99202000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