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皮肤病医院成功救治一名过敏性休克心脏骤停患者
发布日期:2025-09-20

导语:心脏停跳!脉氧归零!从“临床死亡”到恢复意识需要多久?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的医护团队给出的答案是:2分18秒。

01

九月中旬,一个看似平常的日子,56岁的李先生(化名)开车去看皮肤病,路上突发不适,他改为打车坚持着来到医院,谁知刚走进门诊大厅,突然浑身无力,瘫倒在地。
    门口的保安第一时间上前搀扶并大声呼救。导医护士高燕闻声立即冲上前,她一边查看患者情况,一边向周围同事发出紧急呼叫。
    护士张晓旭迅速跑进诊室,向正在值班的吴梅主任医师报告。

吴梅医生三步并作两步赶到患者身边,赶忙跪地查看,她从医已有三十年,急诊救治经验丰富。此时李先生神志尚清,但已大汗淋漓、面色苍白,血氧饱和度骤降至76%。情况危急,吴梅医生当即决定:立即将患者转移至最近诊室进行抢救!

然而,病情瞬息变化。

“血压未测出!”

“血氧饱和度降至零!”

“患者意识丧失,心跳呼吸停止!”

“患者小便失禁!”

吴梅医生心里一沉——这是心脏骤停!

心脏骤停,意味着临床死亡,是极其危急的情况。这不再是“即将发生”的危险,而是死亡过程已经开始。心脏骤停发生后的4~6分钟后开始,患者就将进入“生物学死亡”。在接下来,每一秒都是大脑的生存倒计时。

也就是说,最佳的黄金急救时间只有短短几分钟。

 

02

“启动应急预案!抢救!”吴梅医生没有丝毫犹豫,一声令下,门诊各单元瞬间响应,所有医护人员如同被按下了“急救启动键”,迅速进入战斗岗位。

吴梅医生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几乎在同一时间,护士也已精准地将一针肾上腺素注射完毕,并应用简易呼吸器。

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极其耗费体力,不仅需要足够的按压深度,还要保持每分钟100次以上的频率。很快,闻声赶到的单晓峰主任医师毫不犹豫地接手,持续保证了每一次按压都深沉有效、每一次回弹都充分完整,维持住了至关重要的脑部供血。

空气中凝聚着紧张的期待,每一秒都重若千钧;那一刻,时间又流逝得飞快,每一秒都弥足珍贵。

终于,在持续不懈的心肺复苏进行到2分18秒时,奇迹出现了:李先生逐渐恢复意识,血压可测出,血氧饱和度回升至60%。

当李先生能微弱地回应医生的问话时,现场所有人心中的巨石才稍稍落下——第一条最重要的生命通道被打通了。

 

03

皮肤科主任杨宝琦和杨青等医生也赶到现场。根据患者的急剧反应和症状,团队迅速判断:元凶是过敏性休克!肾上腺素肌注、地塞米松被迅速推注,高流量氧气持续供应……在多科室协作下,患者病情稳步好转,神志清醒,能够清晰回答医护的问话。

随后,急救车迅速将李先生转运至综合医院继续治疗。约40分钟后,家属再传好消息:患者挺好的,太感谢你们了!

 

04

从门诊大厅的瘫倒,到急救车门的关闭,这惊心动魄的20多分钟,是一个生命急速下坠又被稳稳接住的全程。接住他的,是一张训练有素、反应迅捷的生命救援网络。先后6位临床医生、4名护士及多名医务部、门诊部人员参与抢救,他们用专业的技能、冷静的判断和无缝的配合,打通了应急生命的绿色通道。每一次精准的按压,每一次及时的指令,都是这张网坚固的绳结,共同托举起了生命的奇迹。


版权所有: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鲁ICP备1902749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99202000084号